北藝大 傳統音樂學系
TNUA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

南管戲傳統劇目《陳三五娘》〈磨鏡〉

Traditional Lâm-koán Theatre - Polishing the Mirror (from Tân-saⁿ-Gōo-niû)

演出內容介紹

「荔枝為媒、寶鏡作冰人」 《陳三五娘》為南管戲傳統代表劇目,從明傳奇《荔枝記》改編,又稱《荔鏡記》,是相當膾炙人口的劇目。〈磨鏡〉一折描述泉州名門子弟陳三(陳伯卿),因送哥嫂廣南赴任,途中路過潮州,適逢元宵燈節,在熱鬧的燈會中,陳三巧遇由ㄚ環益春、鄰居李姐陪伴上街賞燈的富豪千金黃五娘,二人一見傾心,彼此留下深刻印象。陳三送哥嫂至廣南赴任後,隨即返回潮州打探五娘消息,騎馬上街四處探訪之際,被正在繡樓上賞荔枝解悶的五娘、益春認出是燈下郎君,欣喜之餘,以羅帕包裹荔枝投予陳三。陳三接獲羅帕荔枝,認為是五娘送予的定情物,滿心歡喜,卻苦無機會接近五娘,幸得同鄉李公獻計相助。陳三假扮磨鏡師傅前往五娘家磨鏡,再仿效古人盧少春,故意失手打破寶鏡,謀得以工代償機會,藉由為奴留在黃家,期望近水樓台先得月,成就與五娘的美好姻緣。 〈磨鏡〉劇中除了陳三、五娘、益春等三個行當角色,還有五娘父親—黃九郎,以及逗趣傻楞的小七。整齣戲的唱腔幾乎都是婉轉嬌柔的倍士管樂曲,其中五娘與益春對唱的〈早起日上〉、是相當知名好聽的南管曲。




演出團隊簡介

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音樂學系
傳統音樂學系成立於民國84年,乃為了培育傳統音樂專業人才,以傳承、研究並發展傳統音樂而設立,民國96年更增設傳統音樂學系碩士班,以配合社會上對於發展傳統音樂教學,提昇本國音樂文化的教育需求。本系課程規劃為四年制大學學程;目前設有「古琴」、「琵琶」、「南管樂」、「北管樂」與「音樂理論」等五項主修,其中古琴與琵琶為中國傳統音樂中代表性的樂器,不論藝術內涵與曲目質量均相當可觀;南管樂與北管樂則為最具特色與內涵的臺灣傳統音樂。除了演奏人才的培植外,為了加強傳統音樂的研究,培育研究人才,自87學年度增設「音樂理論」主修項目,以期演奏與研究同步發展,提高傳統音樂的藝術水準與學術地位。
本系各項專業課程,乃根據傳統音樂的傳承理念中,樂人所須俱備之全方位能力,配合現代化專業高等音樂教育的內容而訂定;在主修方面,係選定具藝術內涵與足夠曲目內容之樂器(古琴、琵琶)及樂種(南管樂、北管樂)為主修項目,除了專業性演奏技巧、演奏理論與演奏藝術相輔相成的教學方針外,尚強調該領域之全方位學習。例如主修古琴者,除了獨奏外,須兼習琴歌與琴簫;琵琶主修者,除了傳統的琵琶演奏外,須兼習南管或北管琵琶;至於主修南管樂與北管樂者,必須修習該樂種之各項主要樂器演奏技巧,與各種演出型態之曲目內容,以達到如同北管樂人所說的「八件交椅坐透透」的境界。如此之課程設計,是為了再現傳統音樂教育的精神,營造自然的與傳統的傳承生態。




演職員表

前場演員
陳三∕何宜蓁、黃湘淋、葉佳儀
五娘∕劉育恩
益春∕劉冠伶、洪立馨、沈麗心
阿公∕林函昀
小七∕謝伃筑

後場樂師
南鼓∕吳素霞老師
琵琶∕劉憶靜
三絃∕張宇晴
大廣絃∕黃瑤慧老師
品簫∕羅耘之
玉噯∕游仁富
鑼拍∕徐東瑩
響盞∕張雅雯

南管戲指導∕吳素霞老師
排練助理∕黃瑤慧老師
字幕∕劉育秀